“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医疗改革方案,在2007年年末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终于由卫生部陈竺部长揭开了盖头。然而,对于这个方案,从最近诸多媒体的质疑来看,问题仍然不少。
首先,报告中提出:“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对于如此重要、万众关注的医疗改革,至今仍然不能拿出医疗改革的时间进程和费用承担的最终比例实在有点遗憾。
特别是岁末年终的新闻已有报道:政府的财政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而在关于医疗改革所需费用的各种测算中,数字都在2000亿~5000亿元之间,显然在当前良好的财政条件下,解决医疗改革支出问题已经不再是难题。既然资金不缺乏,那么,为什么不能提出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进程表呢?
其次,奇锐认为,任何医疗改革方案都不能忽视对现有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造。众所周知,我国医疗卫生的公平性,在全球各国中排名靠后,医疗机构趋利倾向严重,显然现有的医疗卫生系统,效率并不高。
新提出的医疗改革方向虽然承诺了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描绘了改革方向,但对于原有医疗系统的痼疾却毫无涉及。我们知道,当机车破败不堪时,并不仅仅靠加入汽油就能让它跑得又快又好。在医疗卫生系统的痼疾不被正视、不被当作改革的对象的时候,未来医疗改革的方向难免出现偏差。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考虑我们的医疗系统现存什么问题。近年来,社会一直把药监系统存在的问题当成舆论的热点,但对于医疗系统存在的监管不足却不予重视,奇锐认为,这必将影响到医疗改革的成败。
说到医疗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无非是调节出资者和支配资金者、医疗机构、治病者、监管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原有医疗体制的失败,就在于医疗机构几乎不受限制的趋利倾向,它在完全决定着病人治疗方案的同时,却几乎不受行业监管,而出资者和资金支配者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作用。
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奇锐认为,卫生部门有必要强化并真正发挥自己对医疗机构监管的作用,而社保部门则必须要以资金支配者的身份,作为第三方来评估医疗机构的治疗行为。同时,为了替第三方提供更多的选择,卫生部门有必要把医疗市场从准入制改为“备案制”,只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都准予成立,至于是否为医保定点机构,要由第三方资金支配者来评估;对是否医疗机构数量过度,则由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只有完全放开医疗市场,才能改变医疗市场被垄断而导致的短缺和高价,才能为降低医疗服务价格提供可能;也只有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才有提高的可能。
简而言之,医疗行业的充分市场化,应该是医疗改革成功的要件,也是必须的方向。而要做到这一点,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彻底和公立医院脱离关系,必须专注于做裁判也即医疗监管者,致力于促进医疗市场的竞争,而不是保护垄断。
卫生主管部门该干什么?让它支配数千亿元的医保资金?让它去承担药价调节者的角色?让它去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从过去20多年的表现来看,显然不能令人满意。未来的卫生行政部门,只要做好“监管”就足够了,剩下的,交给出资者和资金支配者和医院博弈吧,交给数量充沛的医疗机构去竞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