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脑动脉瘤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30例内动脉瘤均经DSA(30例)或手术(16例)证实。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72岁,平均50.4±20.5岁。单发者29例,多发1例。合并有流动伪影的脑动脉瘤18例,脑动脉瘤最大直径为31×32mm,最小为10×11mm。MRI技术30例颅内动脉瘤均有MRI/SE序列,26例有3D-TOF/MRA。MRI应用德国Siemens1.0T超导型MR机,常规做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和矢状面T1WI。T1WI/TR=450ms, TE=15ms; T2WI/TR=3000ms, TE=80ms。横断面层厚7mm,矢状面层厚5mm。3D-TOF/MRA动脉期扫描选择TR=36ms,TE=10ms,RF偏转角20度,层厚2mm,80~104层,然后进行MIP后处理重建。
结果: MRI/SE序列表现:30例颅内动脉瘤在MRI/T1WI和T2WI上均可显示不同程度流空信号,17例主要表现为流空信号,无明确血栓形成;13例除显示流空信号外,尚可见动脉瘤内呈层状或不规则的混杂信号和血栓。且18例颅内动脉瘤可见流动伪影,其在MRI图像上表现为动脉瘤开放瘤腔水平的不规则条带状影, 且均与其相位编码方向一致。1例动脉瘤较小,不仔细观察MRI图像,极易将其漏诊,但由于流动伪影的出现提示了颅内动脉瘤的存在。T2WI较T1WI上所显示的流动伪影更为粗大、明显。30例颅内动脉瘤中26例施行了3D-TOF/MRA动脉期扫描。18/26例可清晰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8例未显示载瘤动脉。30例源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0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6例,颈内动脉虹吸段8例。动脉瘤大多呈流空和螺旋状混杂信号。
结论:颅内动脉瘤在MRI上多呈流空信号和螺旋状混杂信号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点为颅内动脉瘤通常合并有相位编码方向上的流动伪影,后者在T2WI上最容易显示。平扫上发现动脉瘤合并有流动伪影,则应首先诊断颅内动脉瘤,并基本上可排除颅内其他肿瘤的诊断。 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能多方位和多参数成像且可了解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情况,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MRI和MRA,二者的结合不仅可确诊动脉瘤,也可有利于观察全貌,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应首选无创伤性的MRI和M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