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鼻窦炎是多种不同霉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般抗炎治疗无效,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显得非常重要[1,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7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及6例MRI图像,旨在总结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 2009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30例,女2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9岁。主要临床表现:鼻塞41例,血涕29例,脓涕伴腐臭味37例,面部疼痛25例,头痛15例,视力下降1例。术中均发现不同颜色的恶臭干酪样分泌物。
1.2 检查方法:57例均采用GE lightspeed 16s多层螺旋CT仪进行鼻窦CT容积扫描,层厚0.625mm,间隔0.625mm,120kV,200mA,螺距1.375,然后以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个方向进行MPR重组,层厚2mm,层距4mm。窗宽2000Hu,窗位200Hu;有2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57例中6例同时行MRI扫描,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检查使用GE Signa excite 1.5T MRI,层厚5mm,层距1mm。
平扫采用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T1WI序列及横断面T2WI序列;增强后采用横断面压脂T1WI序列及冠状面、矢状面T1WI序列。
2 结果
2.1 CT表现:
2.1.1发病部位:57例中,发生于上颌窦51例,蝶窦11例,筛窦7例,额窦1例,上颌窦和筛窦同时发病2例,筛窦和蝶窦同时发病1例,上颌窦和同侧鼻腔同时发病各2例,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同时发病1例。其中14例伴有患侧鼻窦或双侧鼻窦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炎症。
2.1.2软组织影密度影:受累鼻窦内充以软组织影,密度多不均匀。其中49例(90.47%)软组织影内见点状、不规则细条状或絮状高密度影,密度近似钙化(CT值90-210Hu),2例见小点状气体影。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2.1.3受累窦壁情况:48例有骨质不同程度增生,38例发生上颌窦内病变,其中27例见软组织影呈膨胀性生长,31例内侧壁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破坏,1例见上颌窦多壁破坏,并侵及同侧眶内。
2.1.4术前CT诊断:57例中术前CT诊断为鼻窦非特异性炎症8例,诊断可疑恶性肿瘤1例。
2.2 MRI表现:
2.2.1 窦腔内病变呈长T2信号影,且蛋白含量不同,T1呈长、等或短信号影,因含锰等顺磁性物质及钙化成份,炎性组织中见点片状或斑块状短T1短T2信号影。
2.2.2 窦壁破坏及周围侵犯范围显示清晰,6例局限于窦壁及周围,1例侵及眶内、筛窦和翼腭窝。
2.2.3 6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2.2.4 术前MRI诊断:6例中术前诊断为鼻窦非特异性炎症3例,诊断可疑恶性肿瘤1例。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与病理:霉菌性鼻窦炎分为非侵袭型和侵袭型,前者又包括变应型和霉菌球型,后者包括慢性无痛型和急性爆发型,本组主要为霉菌球型和慢性无痛型。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单侧发病为主,病程长短不一。临床症状主要有脓涕、鼻塞伴头痛或涕中带血,可有患侧鼻窦区压痛、面部肿胀等,而慢性鼻窦炎症状较单一。鼻窦中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约为90% 。Hartwick等报告有28%的变应型霉菌性鼻窦炎可见窦腔扩大、骨质破坏[3,4]。一般认为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患者易患真菌感染[5]。
3.2 CT诊断及鉴别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增生软组织内斑点状高密度钙化为其特征性变化,是与一般炎症的良好鉴别点,但若病变组织中无高密度钙化灶则与慢性鼻窦炎不易鉴别,主要依靠临床、霉菌培养及病理检查。慢性鼻窦炎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多而复杂,全身症状重,且常为多发性(多窦、双侧)窦腔内粘膜增厚,有时可见液气平,少见钙化,文献报道非霉菌性鼻窦炎的钙化率仅有3%,并以周围性分布为主,且形态多呈圆形或蛋壳样钙化,与霉菌性鼻窦炎的中央型斑点样分布不同[6]。窦壁以增生硬化为主,而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多见有骨质破坏改变。少数侵袭型霉菌炎呈肿瘤样表现,与鼻窦恶性肿瘤较易混淆,后者侵袭力更强,破坏范围广泛,可出现瘤组织坏死液化,钙化不常见,侵入鼻腔可见菜花状肿物,侵犯牙槽突可使牙齿松脱,侵犯眼眶可有眼痛、复视等表现[7]。本组有1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术前CT诊断为上颌窦恶性肿瘤,均因为有窦壁骨质破坏,呈多发性,已侵及眶内、筛窦、翼腭窝,分析其误诊原因为其侵袭性。
3.3 MRI诊断特点:MRI图像对于钙化显示不及CT敏感,但是由于组织分辨率较好,故在显示组织成分、侵及范围方面比较有优势。
综上所述,霉菌性鼻窦炎有较特征性的表现,对于鼻窦的解剖结构关系,解剖结构的变异,骨质的改变及窦腔内物质的钙化等方面,CT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极具优势。同时辅助MRI检查更可以显示病灶组织成分、累及范围,能在术前对病变作出准确评估,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文章来自:南京同仁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