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介入治疗 > 介入技术

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时间:2005-08-24 22:27:26  来源:  作者:

Application of the Artifacal Intravascular Membrane-coated Stent in the Thorax Aorta disease

 

张晓波 综述
金征宇 审阅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100730  
Xiaopo Zhang, Zhengyu J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China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 (endovascular stent-graft, ESG)血管腔内植入技术是血管介入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最早被应用于腹主动脉瘤及周围血管瘤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来被应用于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避免了传统外科采用开胸人造血管移植或修补,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死亡率。

  一、发展简史
  自1991年Parodi等[1]首先于人体应用ESG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疾病以来, 越来越多的放射科医师及心血管外科医师开始关注这项血管内治疗技术, 随着材料的改进及技术的完善, 这项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9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首先将ESG血管腔内植入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瘤的治疗[2]。与腹主动脉瘤需要复杂的分叉型ESG相比,胸主动脉只需应用直桶型ESG,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以前限制ESG应用于胸主动脉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没有大口径的ESG,最大直径28mm的ESG只适用于一少部分患者,而现在的ESG最大径可达46mm,使血管内治疗胸主动脉疾病成为可能 。

  二、ESG的结构类型及作用机制
  ESG的结构类型:目前应用于临床的ESG都是由金属或合金血管内支架(endovescular metallic stent,EMS)和生物聚合物制成的人造血管(endograft, EG)两部分组成。EG常用材料有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 PTFE)、又称特氟隆(teflon),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又称聚酯(polyester)或涤纶(dacron)。
  ESG的作用机制:经股动脉途径于胸主动脉腔内植入压缩的ESG,当其释放并得以充分展开后,ESG中的EMS不仅为EG提供了横向和纵向的内支撑力,而且EMS的扩张力和产生的摩擦力可使其两端与主动脉瘤两端瘤颈部的血管内壁锚(固)定,相互紧密连接以致完全密封,从而建立一个由ESG构成的位于主动脉瘤腔内的血流新通道。动物实验证明,ESG植入后瘤颈部的动脉壁组织出现新生内膜覆盖于ESG表面,且由两边逐渐向中心延伸,ESG可被宿主组织结合[3]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推出全新CT产品SOMATOM go.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
“智”动创新 共享“健康中国” 西门子医疗亮相2017 HOSPEQ
“智”动创新 共享“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新成果亮相CMEF 2017   助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多方位展示互联网时代下 “智慧”成果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不吃“线”的介入治疗
  2. 移动 3D 透视镜或可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
  3. 介入治疗技术可“介入”多种疾病
  4. 介入性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5. 腰骶部骨肿瘤的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
  6. 老年人群肝肾囊肿及介入性超声治疗体会
  7. 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8.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溶栓5例
  9. 经动脉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护理
  10. 介入超声在肝移植并发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