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传统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等,肿瘤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费用低、安全、疗效好等优点,尤其是对那些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越来越显示出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肿瘤介入治疗的现状
肿瘤介入治疗可分为经血管和不经血管两大类。
经血管肿瘤介入治疗包括:动脉灌注化疗和动脉栓塞。
不经血管肿瘤介入治疗可大致分为:1.经皮穿刺(或不穿刺)治疗。如经皮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稀盐酸或其他化疗药物;经皮穿刺对肿瘤进行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刀治疗、激光消融。经皮HIFU刀(超声聚能刀)治疗。2.经内窥镜对肿瘤进行切除或消融,或进行注射药物治疗等。
肿瘤介入治疗的不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1.动脉灌注化疗比静脉化疗具有肿瘤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全身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但对于实质性脏器的肿瘤,单纯灌注化疗已远不如动脉灌注化疗结合栓塞治疗的疗效好。
2.动脉栓塞治疗已大大提高了实体肿瘤如肝癌等的疗效,但对于空腔脏器如肠癌、膀胱癌等,原则上不宜进行栓塞治疗,以免引起并发症。目前最大问题是栓塞后血管的再通和再生。栓塞后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完全被栓塞剂填塞,似乎已切断了肿瘤血供,但第二次再造影时,往往发现瘤区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或原先栓塞的血管没有再通,但原肿瘤周边又出现新生的肿瘤血管,提示肿瘤仍在生长或复发,因此动脉栓塞治疗至少得进行两次以上。
3.通过穿刺或在内窥镜下对肿瘤进行直接杀灭,不论采用热(如激光、射频、微波或超声聚能刀)、冷(氩氦刀)或化学方法(无水乙醇、稀盐酸)均能取得较确切疗效,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射频消融或超声聚能刀一般需在B超引导下进行,除与B超医师水平有关外,也与其本身灵敏度有关系。即使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注射药物治疗,也只适合于CT能够显示的病灶,对于与正常组织等密度的病灶尚无能为力,且注射药物的剂量与肿瘤大小的关系还缺乏规范化方案。另外,目前用于射频或氩氦刀治疗的穿刺针还比较粗,对正常脏器有损伤,若病灶位于脏器边缘或大血管附近,也易导致大出血。电极形状与病灶形状的吻合也不十分完美,都有待改进。
肿瘤介入治疗的再发展
目前,介入医学通过实时显像的CT(64,128排CT)使用机器人对肿瘤进行定位穿刺,比医生本人穿刺要迅速准确,也避免了对正常组织损伤。在开放性磁共振下进行介入治疗可避免放射线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影响,又可避免CT对等密度组织扫描时的误差。带有激光治疗系统的微导管或带有消融的导管治疗系统,可避免经皮穿刺的损伤。与病灶完全吻合的穿刺针系统将提高射频消融和氩氦刀治疗的疗效。
肿瘤的基因介入治疗是又一个新方向和趋势,因为肿瘤从根本上讲是基因病,从基因水平进行治疗可能从根本上控制肿瘤。常规的化疗和放疗并没有纠正引起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即便是消灭了已经发现的肿瘤细胞,过一段时间另外部位又有新的肿瘤病灶长出来,这也是目前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难点。基因治疗借助于介入技术直接将正常的抑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使之替代有问题的基因达到治愈目的,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一种新型分子基因水平的肿瘤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