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介入治疗 > 介入技术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近期疗效观察

时间:2009-02-01 16:54:04  来源:  作者: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4年8月-2007年10月共纳入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52例,男17例,女35例,年龄1-51岁,平均25.2±17.3岁,均经临床,ECG、X线平片、经胸超声(TTE)检查诊断为PDA,TTE示PDA直径3-16mm,全部病人均左心室扩大,25例存在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X线平片示不同程度肺血增多。
        1.2 封堵器
        封堵器及输送器:国产封堵器,具有自膨胀性的固定盘及与之相连接的“腰部”组成,呈蘑菇状,固定盘及“腰部”均系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而成,内充三层聚酯无纺布,封堵器长7 mm,“腰部”的直径主动脉侧为6-22 mm,肺动脉侧为4- 20 mm 多种型号。输送器由传送导丝和外鞘组成,传送导丝顶端有螺旋纹,末端附带一旋转柄,鞘管外径为6-12F。
        1.3介入治疗方法
        手术前、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经胸超声(TTE)检查。52例应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PDA.。局麻或基础+局麻下穿刺右股动、静脉,经右股动脉送入5-6F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将加硬导丝自主肺动脉侧经PDA送入降主动脉,沿加硬导丝将传送鞘送至降主动脉,选择比所测PDA最窄直径>2~4 mm的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透视下经传送鞘将封堵器送至降主动脉。待封堵器的主动脉侧盘完全张开后,将传送鞘及封堵器一齐回撤至PDA的最窄处,释放“腰部”使“腰部”完全卡于PDA内。5-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量残余分流则释放封堵器,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主肺动脉连续测压,压迫止血。术中静脉注射肝素(0.5 mg/kg)。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三天,术后24~48小时,1~18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
        2 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漏斗型49例,管型2例及窗型1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6.8±3.7 mm(2- 18mm)。52例病人置入的封堵器直径为6/4-24/22mm。51例封堵器置入成功,一例因动脉导管直径造影示约18mm,使用22/20mm封堵器试封堵因封堵器无法固定而失败,技术成功率98.1%,造影示无残余分流37例(72.6%),微量残余分流12例(23.5%),少量残余分流2例(3.9%)。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1例术后10小时发生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经碱化尿液、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补液治疗后血红蛋白尿消失,术后24-48小时经TTE检查,2例患者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所有病例均完成1-18个月随诊,经TTE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及再通,左心室内径缩小,射血分数提高,均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并发症。X线检查全部肺血减少,左心室缩小。
        3 讨论
        1971年Porstmann 开发了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技术获得成功,30年来尽管已有多种介入方法治疗PDA,但由于其适应证窄及残余分流发生率高等原因,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开始用于治疗PDA,因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证宽,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增多。适应证:左向右分流(包括外科PDA结扎术后再通)的PDA;体重≥
4kg。年龄大于3个月。
  禁忌症:PDA合并必须手术矫正的其他心血管畸形;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封堵术前2个月内患者严重感染;下腔静脉和(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梗阻者;超声心动图证实右心腔内血栓形成者;体重≤4 kg者。国内学者曾做了Rashkind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的对照研究,证实了Amplatzer封堵器的优越性,另有学者证实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8 mm的PDA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5],但Amplatzer封堵器仅有五个型号,最大为14/12mm,对于8 mm 以上PDAAmplatzer封堵器则可能偏小,现虽然有16/14mmAmplatzer封堵器,但对于10mm 以上PDAAmplatzer封堵器仍可能偏小,且AGA Amplatzer封堵器价格昂贵,先心病患者多见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我院2004年开始使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PDA患者22例,仅1例因PDA直径达18mm而封堵未成功,成功率98.1%,与Amplatzer封堵器97-100%的成功率一致,且1例直径达15mmPDA使用22/20封堵器亦封堵成功,术后造影示37例完全封堵(72.6%),12例微量分流(23.5%),少量残余分流2例(3.9%)。较国外采用弹簧栓子及Rashkind法治疗PDA20%~33%残余分流相比明显降低,与Masura等[8]使用Amplatzer封堵器残余分流相比亦有降低,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1例术后10小时发生溶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尿,经碱化尿液、静脉使用地塞米松、补液治疗后血红蛋白尿消失,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49例(96.1%)无残余分流,2例(3.9%)微量残余分流,与国内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一致。此组病例虽少,但亦可看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未闭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完全可以替代进口封堵器,且较Amplatzer封堵器有着更广的适应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推出全新CT产品SOMATOM go.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
“智”动创新 共享“健康中国” 西门子医疗亮相2017 HOSPEQ
“智”动创新 共享“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新成果亮相CMEF 2017   助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多方位展示互联网时代下 “智慧”成果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不吃“线”的介入治疗
  2. 移动 3D 透视镜或可用于脑动脉瘤夹闭术
  3. 介入治疗技术可“介入”多种疾病
  4. 介入性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5. 腰骶部骨肿瘤的介入性动脉栓塞治疗
  6. 老年人群肝肾囊肿及介入性超声治疗体会
  7. 人造血管内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8. 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溶栓5例
  9. 经动脉介入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护理
  10. 介入超声在肝移植并发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