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
时间:2009-02-04 17:03:56 来源: 作者: |
|
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成为现阶段医学院校各教研室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1 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医学影像学科的飞速发展,CT(螺旋CT)、MRI、DSA、ECT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设备在国内不断普及、更新,影像诊断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 [1] 。为适应影像设备迅猛发展的需要和影像学科建设的需要,满足培养2l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新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因此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势在必行。经过十年来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证实,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以配合大量影像图像教学为主。目前国内大多数影像专业的教学手段以投影、幻灯片、录像等教学媒体和大量的X线片、CT片、MRI片、ECT片或影像图像复制片为主 [2] 。尤其是医学影像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大量影像资料通过投影、幻灯所显示的影像都是平面图,没有立体感,对这些形态学资料,教师只是逐个耐心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记忆、反复观片才有感性认识。超声(包括心脏多普勒)检查,X线胃肠造影、全身血管造影等动态影像学表现在传统教学中大多以静态形式讲授,缺乏实例的演示,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据因,我们认为作为教研室,应充分发挥作用,注意教学活动参与者的普遍性,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参加教学活动的标准,应因人而教,开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项目,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也会带动他们对课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2 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明确
教学活动的目的要以提高工作能力(包括临床和科研能力)为主,这符合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在同学紧张的学习期间,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可以增加知识,培养专业爱好及兴趣。但目前在许多教研室存在着以翻译文章、写几篇综述,或让同学做一些自己无暇顾及的事情应付了之等现象,以至于有些同学把自己喻为“翻译机器”、“综述工具”、“勤杂技术人员”等,不利于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有悖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应予改进。当然,翻译文章、撰写综述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对学员今后的发展是有益的,但不能以此作为课外教育的目的。把不限定题目,由学生自己阅读文献,撰写综述仅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且占分比例较小,学生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综述质量普遍较高,最后由教研室对同学们所撰写的综述作讲评。同学不仅在写论文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也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上又进了一步。
3 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应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多数同学感兴趣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包括临床和科研能力),希望能毕业以后尽快地融合到所在科室,完成角色转换。对于教师和教研室来讲,应根据同学们的不同要求,开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内容可以是知识讲座、翻译文章、撰写综述、指定或自定科研题目进行科研、利用业余 时间深入临床或结合基础课进行初步的临床研究等,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或教研室的需求来设置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或者完全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而随便凑合。一般的临床学科的技能培养,主要反映在动手能力上,而医学影像学的技能主要是通过影像的观察提高,只有多看才能加深感性认识,为往后工作中会“看”各种检查片打下基础。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3] 。我们教研室组织的医学影像学知识竞赛更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性,提高了同学们对医学影像学的兴趣,调动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活动中穿插的教授对同学回答问题的点评更使同学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