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的超声诊断价值
|
时间:2009-02-19 21:58:42 来源: 作者: |
|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5~48岁,平均41岁。职业分布为林区工人2例,木材经销商1例,农民3例,城市公司文员1例,卡车司机2例。发热是主要表现,持续时间3~8天,平均6天。其中4例有明显的腰痛,另5例是轻微的腰部不适伴阵发性疼痛。都是以疑似感冒或肾病来诊。实验室检查:6例白细胞14000~28000/μl,3例白细胞29000~34000/μl。中性粒细胞87%~94%,淋巴细胞5例>50%。尿蛋白平均(+)~(++)。血压有2例90/70 mmHg,另7例血压正常。X线肺部摄影未见异常。依据患者的症状遂行超声检查,以确定有无腰部疾病。
2 超声所见
本组9例患者肾脏形态丰满,长径13.5~14.2 cm,平均13.78 cm,宽6.7~7.9 cm,平均7.23 cm,皮质变薄、髓质厚度增加,回声减低,肾盂结构紊乱,肾实质厚度与肾盂宽度比例由正常的1∶1,扩大到平均3.4∶1。肾包膜张力增大,肾内血管模糊,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减弱,皮髓质交界的弓状动脉几乎无信号出现,而肾门主干动脉的流速增高(56~78 cm/s),血流阻力指数增大(0.9~1.3)。肾盏呈较规则的扩张,均匀的分布在肾窦外围,输尿管均无扩张。在门诊最后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治疗后,这些患者的肾脏超声影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入院7天肾脏长径:有4例平均回缩了23%,2例平均回缩了34%,2例平均回缩了38%,1例仅回缩了9%;宽径:有3例平均回缩了38%,2例平均回缩了26%,1例回缩了41%,3例平均回缩了19%。肾实质厚度与肾盂宽度的比例降低为平均2.3∶1;回缩幅度较大的患者,其血肌酐和尿素的含量平均下降43%,回缩幅度较小的患者则分别升高了56%和48%。入院13天肾脏长径:有6例平均回缩了78%,2例平均回缩了65%,1例回缩了61%;宽径:4例平均回缩了69%,3例平均回缩了71%,2例平均回缩了65%。所有患者的血肌酐和尿素下降幅度>53%,肾实质厚度与肾盂宽度的比例降低为平均1.3∶1。入院18~21天所有患者的肾脏各项径线测值恢复到正常范围。肾血流分布规则,彩色信号清晰,为层流特征,流速恢复到32~36 cm/s,血流阻力指数为0.7~0.9。除2例的肾盂略窄和实质层有少量强回声点外,其余患者的肾脏回声均匀一致,比例适中,形态规则。血肌酐和尿素也同步恢复到正常。在患者病愈后的第60天和第150天肾脏彩超复查,结果与前述情况大致相同。
3 讨论
本病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提示,病毒血症是早期致热的原因,免疫反应产生的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并激活了补体、缓激肽、凝血系统,产生了C系列过敏因子,导致血管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严重者可出现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DIC)[1]。肾脏形态、结构、回声、血流信号等影像学特征在病理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性变化,正是流行性出血热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靶器官上的综合反应。肾脏是血管结构极其丰富的器官,尤其是肾实质内肾小球和肾小管,每天的血流循环量都在30000~50000 ml,一旦肾血管发生病变,必然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水肿,间质中渗出液蓄积,肾体积急剧膨胀,径线增大[2]。超声表现为肾实质层厚度增加,回声减低、粗糙,肾盂均匀整体的明亮回声带变成了稀疏的、不规则分布的、树枝状结构,肾血管受压、变形,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流速减慢,而阻力指数却增高,肾脏外形呈球形增大[3]。这是本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了肾脏对声波的反射、吸收、散射、衰减等物理参数的改变,从而形成了特征性的超声影像。而随着病情的转归,肾脏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声学特性也逐渐改善,超声影像的干扰日渐减少,图像也就趋于正常。由此可以看出,肾脏的形态学变化与肾功能的改善是相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4-38.
2 齐占豪,魏礼栋.寒区传染病发病特征的探讨.沈阳部队医药,1998,33.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993-104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