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南宁 530021
脑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严重疾病,约50%以上病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重视脑动脉瘤及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1]。1971年,苏联学者Serbinaerkio 发明了可脱性球囊导管,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得到应用。1983年Guglielmi等报道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在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GDC以及稍后开始应用的MDS(机械可脱性弹簧圈)在临床上应用标志着颅动脉瘤栓塞治疗技术的成熟
一、流行病学[1]
尸检和血管造影资料提示成人动脉瘤发生率在1%~5%。动脉瘤多见于女性,占52%~64%。儿童动脉瘤很少见,15岁以下发生率为0.1%0.5%。
除头外伤外,SAH95%为动脉瘤破裂。动脉瘤首次出血当天在出血率最高,前2周达20%~50%,再出血率高于40%。临床高发年龄为50~60岁,SAH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女性多余男性,这与女性激素水平有关。
二、病理学[1]
颅内动脉瘤大小不一,小动脉瘤直径〈1.2cm,大于2.5cm为巨大动脉瘤。儿童50%动脉瘤〉1cm.依形态可分为囊状、梭性,以前者占大多数。依部位氛围硬膜内、外,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海绵窦段和海绵窦前段。依病因分为先天性、外伤性、肿瘤性、感染性、动脉硬化性等。
三、临床表现[1]
未破裂的动脉瘤常无症状,也可有癫痫、头痛、颅神经受压症状等。出现神经眼科的症状时,许多特征性表现可提示动脉瘤的诊断。动脉瘤压迫前部视路可产生特定形式视力丧失(动脉瘤直径﹥2.5 cm),视神经损伤产生单侧盲点或失明;视交叉损伤出现双颞侧偏盲;视束受压产生同向偏盲。典型视力丧失发展缓慢,经数月或数年,随动脉瘤逐渐增大而进展,波动性势力丧失为其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