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f the Interventional in Vivo Gene Transmitting System for the Tumor Gene Therapy<?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马飞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100730 Fei Ma, Zhengyu Ji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China
近十年间,肿瘤基因治疗发展迅速,许多学者将彻底地根治肿瘤的希望寄托在基因治疗上。但是肿瘤的发生发展毕竟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基因治疗效果目前还难以同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效果相比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大量研究进入临床前期和临床期,肿瘤基因治疗始终存在两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治疗基因的发现和修饰,二是基因的靶向性导入,特别是体内直接导入。两者中又是以后者更受研究者关注,如何将治疗基因安全、高效、简便、准确地导入特定组织脏器和靶细胞,是成功的基因治疗的前提(1)。 通过介入手段可以相对特异地将药物选择性地送入病变脏器或肿瘤实体,这在肿瘤的介入化疗中已经有很成熟的应用(2),虽然肿瘤基因治疗系统远比一般化疗药物复杂,但是研究表明通过介入手段还是可以相对特异性地将治疗基因导入瘤体。 常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介入手段主要有肿瘤瘤体内直接注射和经导管选择性血管内灌注(3),后者还包括动脉途径和静脉途径。具体手段的选择目前还没有既定的标准,一方面由于肿瘤基因治疗本身还处于研究阶段,另一方面这种选择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同治疗机理、载体、以及肿瘤特性等等。
一、肿瘤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 1.自杀基因治疗 自杀基因(suicide gene)又称酶解前体药物激活基因,其产物酶具有将无毒或低毒的前体药物转变为细胞毒性药物的特性。选择性地将自杀基因导入宿主肿瘤细胞内并表达,同时予以前体药物治疗,可以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自杀基因治疗还存在明显的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4),即表达有自杀基因的细胞周围的未转染细胞也可以被前体药物杀伤,其机理可能是自杀基因产物酶在肿瘤细胞凋亡之后被邻近细胞摄取,或者转染细胞与邻近细胞通过裂隙连接(gap conjunction)交流细胞毒物质。目前常用的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主要有胸苷激酶基因/更替洛韦系统(TK/GCV)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5-氟-胞嘧啶系统(CD-5-F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