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I and 1H-MRS: Appilication Values in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Massive Lesion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伍建林 苗延巍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放射科,大连,116011 Jianlin Wu, Yanwei Miao 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1st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116011,China
以往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主要依靠CT和MRI的平扫和增强检查,从形态学特征来进行诊断和鉴别。但有些病变在疾病发展的特定阶段的影像形态学表现十分相似,给鉴别诊断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能够反映水分子的微观运动状况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和可以在活体内无创的检测组织代谢物浓度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MRS)等磁共振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定性、定量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本文将着重评价其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中的作用与价值。
一 、DWI和1H-MRS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 DWI的原理与技术 DWI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的,它反映了人体组织的微观几何结构以及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运等变化。公式为: S2= S1×exp(-bD)(S2、 S1为不同b值时的DWI信号; b: 弥散敏感系数,D: 弥散系数)。 影响DWI信号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弥散系数(D值)、T2穿透效应(T2 shine-through effect)、和各向异性等。活体内水分子微观运动不仅受弥散的作用,也受心脏搏动、呼吸及肢体移动等生理活动影响,因此Le Bihan[3]提出用表观弥散系数(ADC)来描述活体弥散成像中的真实弥散状况。两者的关系为: ADC = ln(S2/ S1) / (b1-b2),即ADC值与DWI信号呈负指数关系。此外当受检组织的T2值明显增高时,在DWI上产生明显的T2图像对比,称之为T2穿透效应[4],可造成弥散受限的假阳性表现,应注意消除T2穿透效应。弥散是一个矢量,不仅具有大小,也具有方向,尤其是在脑白质内,水分子在平行于神经纤维的方向上较垂直其方向上更易弥散[5] ,即具有各向异性。利用各向异性的特点可以对脑白质纤维进行成像,即弥散张力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此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各向异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脑肿瘤的ADC值和DWI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