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 1.上世纪8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I)即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急性梗死、心电门控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于梗死区(含坏死灶和周围水肿)可见高信号区,T2加权像(T2WI)较T1加权像(T1WI)更为明显。其后,为进一步提高梗死区与正常心肌的信号强度差别,曾应用顺磁性对比剂(Gd-DTPA)增强扫描,于T1WI梗死区心肌信号增强。但终因扫描时间长,运动伪影大以及心腔内缓慢血流信号强化等影响,未能实际应用于临床。进入90年代随MR软件的改进扫描时间缩短,曾以静脉团注对比剂的方法,观察早期(即首过期)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即早年的心肌灌注成像。但由于当时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仍较低,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这一阶段,SE序列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区(含瘢痕)肌壁变薄、信号略低,以T2WI更明显,以梯度回波(GRE)快速扫描序列电影显示(Cine-MRI)局部运动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壁肌收缩期增厚率下降、消失。如患区向外膨凸则为(梗死后)心室壁瘤表现。上述扫描技术和征象,虽不能直接显示心肌灌注进而评价心肌存活/坏死情况,仍有助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室壁瘤的诊断,迄今仍有效地应用于临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