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胜红 滕皋军<?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分子影像实验室
干细胞移植后,如何从受体辨别供体细胞,并观察其在受体中的生存状况,一直是让人困扰的问题。传统的组织切片光镜检查不能有效区分受体或供体肝细胞。目前大都采用干细胞体外标记后再移植入体内的方法,其标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1)改变细胞基因,使其表达特异性的标志物。如绿色荧光蛋白(GFP)、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2)选用雄性供体和雌性宿主,利用Y染色体作为标志物。3)5--溴脱氧尿苷(BrdU) 或氚标记脱氧胸腺嘧啶核苷来标记分裂细胞。(4) 染料标记细胞,如羰花青荧光染料DiI标记,细胞核染料Hoechst 可以插入DNA 双链,标记非分裂细胞。但上述标记方法需离体状态下进行组织学切片分析,那么,在活体状态下又如何呢?可否在活体状态下进行移植干细胞的实时示踪,能否利用活体状态下某些性状的改变来反映移植细胞的分裂情况及治疗效果?
Weissleder[1]于1999年提出分子影像学概念: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活体评价生物过程,其中体内示踪细胞迁徙即为分子影像学任务之一。在活体示踪细胞的迁徙对研究炎症、肿瘤、免疫应答及干细胞治疗效果很有用,Gupta[2] 等报道可用转基因动物或基因重组标记的方法来活体辨认所移植的细胞,但较复杂。随后又报道采用111In标记法观察分析移植细胞的分布迁移状况,但不能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3]。与之相比较,MR有效成像时间更长,可观察细胞的动态迁徙过程,且空间、时间分辩率高,对比度好,故在活体细胞的示踪中前景看好[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