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房<?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 武汉
超声多普勒已在临床诊断中发挥巨大作用,回顾其研究历程,展望其应用前景,对于促进这一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早期的工作
1842年Christian Johann Doppler首先提出光学的多普勒效应,其后Bays Bellot博士将这一原理引入声学领域。
1955年日本学者里村茂夫 (Shigeo Satomura) 等人用超声多普勒研究心脏的活动与评估外周血管的血流速度。同期,Lindstrom与Edler也将多普勒用于临床检查。美国Rushmer, Frankin与Baker等在五十年代后期从事超声多普勒的研究工作。他们设计成功渡越时间血流计 (transit time flowmeter),推出了最早的连续波多普勒,并进行过动物实验。1962年日本Kato证实里村所观察到的噪声来自红细胞的后散射 (backscatter)。
二、脉冲多普勒
为了克服连续多普勒存在的缺陷,Reid、Baker与Watkins等于1966年研制了第一部脉冲多普勒仪 (pulsed Doppler equipment)。其后英国学者PNT Wells (1969),法国学者Peronneau (1969) 也分别建立了类似的选通门多普勒系统 (range-gated Doppler system)。在六十年代,研究人员将这种脉冲多普勒与M型超声心动图相结合,即用M型曲线进行深度定位,而用多普勒频谱曲线观察血流的变化。1972年,Johnson及其同事首次发表应用多普勒经皮测量血流,并依据频谱曲线的特点探测有无血流紊乱,这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为克服探测血流与观察结构所要求的取样线方向的矛盾,1974年华盛顿大学Baker, Tome与Reid等开发了机械旋转式扫描器,成功地研制出双工型脉冲多普勒回声扫描系统 (duplex pulse-echo Doppler scanning system)。Moritz及其同事 (1976) 开发了一种“声定位系统 (sonic locator system)”。这两种系统均将机械扇形扫描超声心动图与脉冲多普勒结合起来,以前者进行解剖结构定位,用后者观测各个心腔与大血管内的血流。
1976年,Holen 及其同事报告用多普勒技术进行检查,借助Bernoulli方程检测血流阻滞区前后的压力阶差。Stevenson及其助手 (1977) 用时间间隔直方图 (time interval histography)来鉴别分流疾病和瓣膜反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