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介入治疗 > 介入病例

介入神经放射工作简介及典型病例介绍

时间:2005-09-09 08:00:00  来源:  作者:

  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是指利用经血管内操作技术,在先进计算机数字剪影(DSA)系统的引导下,对累及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包括脑,脑膜,颌面部,颈部,眼耳鼻喉以及脊柱和脊髓的因血管异常原因造成的功能和器质性损害,进行诊断与治疗;从而达到恢复正常功能,消除病痛的效果。
  我院神经放射工作开始于1986年,经过14年之久的探索和实践,对神经放射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汲取国际和国内的先进技术,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保持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神经放射已成功完成各项造影、栓塞和溶栓约7300余例;在治疗中,该工作可分为五大部分:1、所有因诊断需要的经动脉或静脉途径的造影;2、对因出血发病的病灶进行栓塞治疗;3、对由血栓或血管狭窄的病变进行溶栓和血管扩张。4、对血供丰富的肿瘤进行外科手术前的栓塞,可避免术中的大出血;5、对头颈、颌面部及脊柱的恶性肿瘤进行术后动脉内化疗,增加治疗效果。
用介入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项目有:1、出血性疾病: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脑动脉瘤,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颌面部及头皮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急性鼻腔大出血,脊髓动静脉畸形,脊膜动静脉瘘,髓周动静脉瘘,脊柱、椎旁和椎管内血管瘤;还有各种高血运的肿瘤。2、缺血性疾病:急性脑梗塞,脑血管狭窄,脑静脉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急性突发性失明等。
  作者:李宝民
  (出生日期:1956.10, 大学本科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介入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治疗项目介绍:
  病例1: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病变,简称AVM(Cerebr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人群发病率在10万分之5左右。通常以头痛、头晕,癫痫、脑内出血等表现发病。尤其是在发生脑出血和持续癫痫的情况下,尽快利用血管内栓塞技术闭塞畸形的血管团,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消除危险。
  左侧颞顶叶的AVM,主要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图1显示为栓塞前的DSA造影情况,图2为栓塞后的造影对比,可以看到畸形血管团明显缩小。对于这样的大型脑血管畸形在栓塞后残留的部分小病灶,可以继续补充行放射外科治疗,也就是所谓的γ-刀治疗。
  病例2:脑AVM
  小型的AVM,在栓塞中争取一次性消除病灶,特别是在畸形血管团合并有灶内或灶旁的动脉瘤或动脉囊样扩张时,彻底栓塞有助于防止脑内出血,保护生命。如图示:
  图1显示为由小脑后下动脉供血,位于小脑半球的小型AVM,图2于超选择造影中在灶前清晰可见囊状动脉瘤。经使用NBCA胶栓塞后,图3表明动脉瘤和畸形病灶完全消除。
  病例3:脑前交通动脉瘤
  脑动脉瘤出血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卒中之一,发病率大约为十万分之八,死亡率占脑血管病的首位。而经血管内的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这种严重疾病的有效和痛苦最小的先进方法。
  图1显示为前交通动脉瘤,以急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图2显示前交通动脉瘤已被栓塞。图3表明被栓塞的前交通动脉瘤在治疗一年后复查DSA,没有复发迹象。
  病例4:脑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中年女性,突发性头痛并意识障碍急诊入院,诊断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破裂出血(见左图)。即在局麻下行经血管内栓塞术(见右图)。术后恢复良好,工作生活正常。
  病例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
  中年女性,脑外伤后造成左眼外突,球结膜水肿(图1)。经血管造影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图3)。经采用多个乳胶球囊栓塞,完全闭合了异常瘘口(图4),使左眼球回缩,水肿消退(图2)。
  
病例6:后颅凹脑膜动静脉瘘 (DAVF)
  中年男性,颅内杂音伴突眼2年。血管造影见左侧颈动脉和椎动脉有许多分支血管和左侧乙状窦之间构成异常瘘口(图1-2),诊断为左侧后颅凹脑膜动静脉瘘。颈静脉内一次性栓塞,使瘘口完全闭合(图3-4)。临床杂音消失,恢复良好。
  病例7:鼻纤维血管瘤
  青年男性,突发性鼻腔大出血入院,经耳鼻喉科检查,考虑为鼻腔较大的鼻纤维血管瘤。造影见右颈外动脉的分支血管向鼻腔位置供血明显,局部有明显的肿瘤染色。经采用微导管超选择送入瘤组织血管内,用NBCA胶栓塞成功(如图所示)。立即有效地控制了大出血
  
病例8:颌面蔓状血管瘤 
  是一例颌面部巨大血管瘤。经造影发现在面颊部有大的团块状肿瘤染色(图左)。在行栓塞后复查造影,肿瘤染色基本消失(图右)。
  
病例9:脊髓动静脉畸形
  为2例脊髓动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下肢活动无力。均经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证实为脊髓动静脉畸形(图1,3)。超选择插入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内,在抵达畸形团后,用细小的PVA颗粒将病灶栓塞。复查造影见畸形血管消失(图2,4)。
  病例10:脊髓髓周动静脉瘘 
  本例为胸段脊髓的髓周动静脉瘘伴有动脉瘤形成。临床发病以出血为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诊断后(图1-2),将微导管送至近动脉瘤处,用微螺旋圈将其栓塞(图3)。临床恢复良好,肢体活动正常。
  
病例11:急性脑基底动脉梗塞 
  急性脑梗塞也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症之一。早期溶栓已成为改善预后,减少远期残废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例为基底动脉尾段和大脑后动脉的闭塞(图1),临床表现为昏迷,四肢活动差。经急诊将微导管送入基底动脉的血栓内,给于70万单位的尿激酶做溶栓治疗;复查片显示,闭塞的大脑后动脉和部分闭塞的基底动脉远段的血栓已经化解,血管通畅(图2)。患者自术后第二天意识清醒,15天后恢复正常。
  病例12:脑梗塞后CT检查的意义及时间窗的利用 
  在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中,原则上讲,发病距开始治疗的时间愈短愈好,“时间就是大脑”这一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被人们所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在发病后很难在3~5小时内得到有效和安全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时间窗通常为6小时之内,而这一时间在实际中也不容易得到界定。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对国内外文献的学习,体会到治疗前的脑CT扫描具有非常意义。一般来讲,在脑梗塞后脑内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图1)、或表现在脑裂和脑沟因肿胀变浅或消失(图2),则提示脑缺血程度不是非常严重,此时进行溶栓治疗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如果在基底节区CT扫描发现明显低密度的新鲜梗塞灶(图3-4),说明脑缺血的程度较重,而且梗塞的时间较长;若此时强行溶栓处理,很可能引起梗塞区的出血,造成较严重的治疗并发症。
  病例13:急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闭塞) 
  该例以突发性右半侧肢体偏瘫和失语3小时就诊,经脑CT扫描除外了脑实质和珠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图L)。经超选择将微导管置入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内,注入尿激酶50万单位后,造影见闭塞的远端动脉出现再通(图R)。偏瘫和失语等临床症状与体征也在第二天开始恢复。预后良好。
  病例14:脑静脉窦血栓并脑内出血 
  脑实质内出血在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脑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以及血管瘤所致。很少有人想到在脑静脉发生病变时同样会发生出血,甚至引发血肿。本例介绍一位中年男性病例,因突发性头痛就医,经脑CT确诊为脑内出血(图1)。急行常规的全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期没有发现明显的动脉瘤等血管异常影像,而在脑静脉期却见循环时间延长,右侧横窦和乙状窦内有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左侧横窦显影不良。诊断为脑静脉窦多发性血栓形成(图2-3)。经过按溶栓和抗凝等专项治疗后,血肿吸收,静脉窦内血栓化解,脑静脉血液的回流得以通畅。
  病例15:弥漫性脑静脉窦血栓 
  青年男性,以渐进性头痛加重伴意识减退月余入院。腰穿侧压力320mmH2O。全脑造影见脑动静脉循环周期明显延长,皮层和深部脑静脉扩张明显,脑静脉窦包括矢状窦、侧窦、窦汇等显影不清,造影剂在脑静脉期明显滞留(图1)。经溶栓和抗凝治疗一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见脑血管循环时间缩短并接近正常,右侧横窦开始显影(图2),同时腰穿侧压力为270mmH2O。意识清楚,头痛减轻。一年后进行脑MRV检查,见脑静脉窦成像良好(图3);患者一般情况佳,学业成绩优良。
  病例16:脑静脉窦血栓和接触性溶栓 
  同为头痛并视力下降2年,入院后腰穿侧压力为340mmH2O,符合良性颅内压增高的特征性表现。脑血管造影提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以窦汇部最为明显。诊断为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成(图1)。在治疗中采用将微导管经由静脉系统穿过窦汇至矢状窦(图2),留管5天持续滴入尿激酶溶栓。一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脑血管造影见窦汇部血栓已经化解,局部充盈良好(图3)。
  病例17:脑静脉窦多发性血栓和支架成形治疗 
  青年女性,头痛渐进性加重3年,颅内压高达400mmH2O以上。在经过常规的抗拧凝治疗后效果不佳,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右侧乙状窦狭窄(图1),故采用   SMART自膨式支架行右侧乙状窦的成形术(图2-3),术中颅内静脉压即刻降到140mmH2O。
  病例18:经内动脉狭窄和支架成形治疗 
  频繁的脑TIA发作,并且神经功能障碍的持续时间愈来愈长,颈部的B超检查提示颈内动脉狭窄。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明显(图1-2)。在将Wallstent自膨式支架释放到狭窄处后,造影证实狭窄的颈内动脉得到明显改善(图3-4)。
  就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其一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适合于狭窄较为严重者,狭窄多达90%以上,或有明显的粥样硬化斑块悬浮于内膜壁上的不稳定情况。而当狭窄不足90%,或狭窄处的硬化斑块比较稳定时,或狭窄的颈内动脉段水平高达颈2椎体水平以上时,宜选择支架治疗较为安全可靠。
  病例19:大脑中动脉狭窄和支架成形治疗及一年后的随访
  头晕,伴右侧肢体无力半年,造影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局限性狭窄(图1)。经常规术前准备后,将微支架送至狭窄处并释放成形(图2),。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一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段的支架成形后没有出现明显再狭窄。
  病例20:高位颈内动脉狭窄并支架治疗 
  这也是一例高位颈内动脉狭窄(图1),导致脑脑梗塞发作。同样将合适的SMART自膨式支架送至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处并使血管成形(图2)。术后病情恢复良好。
  病例21:颈部创伤性假性巨大动脉瘤和覆膜支架治疗 
  中年男性,因外伤造成颈部搏动性包块,伴疼痛。在颈部伤口愈合后行颈动脉造影术。结果发现在颈总动脉的远段出现破口,并在动脉外形成一个巨大的假性动脉瘤(图1-2)。选择合适的Wallstent覆膜支架将局部载瘤动脉成形的同时,将动脉壁上的破口封闭,使假性动脉瘤得以治疗,又保证了右侧颈总动脉的通畅。而常规的外科手术往往会将颈总动脉结扎止血,有可能造成脑缺血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病例22: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和一次性支架成形治疗 
  脑缺血在一定情况下,会因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而引起。所以说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性脑血管造影中,首先应先做主动脉弓的造影,了解是否有弓上分支近段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本例就是右侧无名动脉完全闭塞,左侧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明显狭窄(图1)。为治疗需要,采用SMART自膨式支架2枚,分别将左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狭窄部分做成形治疗,术后造影片见成形后的动脉直径增大(图2),血流量加大同时脑缺血的临床表现也减少。一月后基本恢复正常。 
  病例23:大脑中动脉狭窄并微支架血管内成形 
  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常见的脑中风原因。而且容易发生脑组织的梗塞。在目前的治疗中,无非有三种选择:1、外科手术做搭桥处理;2、介入血管内微支架成形手术;3、内科常规药物控制。由于采用介入支架治疗痛苦小,属于微创手术,故本例患者接受了支架治疗。图1示:造影证实微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图2为微支架的释放过程中;图3为支架安放后狭窄的大脑中动脉直径扩大。
  病例24:多发性脑动脉瘤利用微支架辅助栓塞治疗 
  有时侯,脑动脉瘤呈多发性生长,而介入栓塞治疗可以同时将多个动脉瘤分别栓塞。而在栓塞宽基底动脉瘤的时候,则需要先释放一个微支架,将动脉瘤开口封住,然后再行栓塞就可以避免微螺旋圈脱落进入载瘤动脉内引起脑梗塞。此例就是右侧后交通宽底动脉瘤并发左侧床突旁的动脉瘤(图1-2)。手术中先将左侧床突旁的动脉瘤常规用微螺旋圈栓塞(图3)。
  后又采用支架辅助螺旋圈栓塞的方法,成功将这两侧的两个动脉瘤同时处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避免了再出血的危险。
  病例25: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微支架成形治疗 
  对脑梗塞或TIA发作的病人行脑血管造影,常见狭窄的部位会再不同的动脉段。本例示右侧颈内动脉末段严重狭窄,脑MR和CT见右侧基底节区明显小梗塞灶(图1-2)。DSA见右侧颈内动脉末段严重狭窄(图3-4)。随后采用微支架对狭窄的颈内动脉成形,图5显示正在安放支架,手术成功后造影片见狭窄部分的动脉血管已得到有效的纠正。术后头晕及左侧肢体无力的症状也明显改善。<?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推出全新CT产品SOMATOM go.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
“智”动创新 共享“健康中国” 西门子医疗亮相2017 HOSPEQ
“智”动创新 共享“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新成果亮相CMEF 2017   助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多方位展示互联网时代下 “智慧”成果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天天读片】介入病例:结节性硬化综合征一例
  2. “小脑”脓肿一例
  3. 脊索瘤MRI误诊两例
  4. 室管膜瘤一例
  5. 尿毒症老人罹患心梗 实施动脉搭桥术重获新
  6.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7.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8. 髂总动脉闭塞合并异位肾 介入手术如何做?
  9. IVUS诊断晚期支架贴壁不良
  10. 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卵巢囊肿5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