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影像科
汪世存 孙一兵 张正峰
下消化道是指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以下的肠管。下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诊之一,过去在诊断、治疗上均是一大难题,内镜检查虽被普遍应用,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盲目剖腹探查不仅手术风险大,术后患者恢复慢,而且也有6%~9%的病例找不到出血灶;内科抗休克和止血治疗虽能达到缓解病情、减少出血量,但大多数患者不能达到有效止血目的。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外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经血管介入治疗,大大提高了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而且对大多数患者还能在急诊造影的同时,进行出血动脉栓塞和/或缩血管药物灌注止血,既起到及时诊断目的又能收到止血效果。本文对我科资料完整的15例下消化道出血的造影及其中的7例行栓塞治疗病例进行讨论,作者完成5例下消化道出血的造影,其中的2例行栓塞治疗,将结果分析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患者为2000.1~2002.12月因下消化道出血收治我院消化内科,作者完成5例中,均行DSA造影,其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9~5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大量血便与腹痛。1例伴有失血性休克,经保守治疗无效。2例有明确的出血,3例未见明显的异常血管,仅给予缩血管药物。
使用设备为西门子Angiostar Plus DSA,全程记录,导管为5F Cobra导管和3F SP微导管。
方法为用Seldinger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送入导管,分别作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压力为300 PSI,流速为4~5ml/s,流量为8~10ml,均观察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在明确有出血而且确定出血动脉后,采用微导管至出血动脉末级分支,造影证实为出血动脉后行栓塞治疗。栓塞剂为明胶海绵及真丝线段微粒,直径500~1000um。
二、结果
1.造影表现:
3例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各组血管显示走行自然,排列分布正常,动脉期、实质期、静脉期未见异常影像;1例表现为腹腔动脉造影时动脉期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分支远端明显增粗、迂曲、杂乱,实质期及静脉期造影剂延迟消退,再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见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支远端明显增粗、迂曲,诊断为十二指肠降部血管畸形;1例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正常,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动脉区末梢小分支出血,可见造影剂外溢及肠管显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