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子宫出血
|
时间:2009-02-02 20:00:29 来源: 作者: |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子宫出血患者10例,年龄22~35岁,平均28.5岁。出血原因分类:产后出血7例,人工流产刮宫术后大出血2例,药物流产术后大出血1例。全部病例继发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
1.2 方法 本组均积极补液、输血、抗休克、吸氧、心电监护、留置尿管等准备下采用Seldinger 法,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血管鞘,选用5 F Cobra子宫动脉导管,成袢后,插管至左侧髂内动脉造影,明确血管形态后,插管至子宫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的部位后,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用明胶海绵颗粒(大小约1 mm×1 mm ) 栓塞止血,明确无出血后,再选择右侧髂内动脉和子宫动脉,方法同上。
2 结果
2.1 造影表现和栓塞情况 8例表现在动脉期可见造影剂于盆腔的外溢与聚集。在连续造影上可见外渗更趋明显。在造影末期,当血管内造影剂完全被血流冲走后,造影剂渗出更清晰;2例可见持续少量的血液外溢。全部病例栓塞术后均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示双侧子宫动脉及分支血管闭塞未见显影,未见造影剂外溢征象。
2.2 疗效观察 9例患者一次栓塞术后止血,1例栓塞术后24 h再发出血,行第二次栓塞术后血止。术中血压即有不同程度回升,术后第1~7天阴道有少许血性恶露,有轻度盆腔、腰骶部疼痛和不同程度的发热。继发失血性休克已纠正。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所有病例随诊3~4周均未再出血。
3 讨论
3.1 解剖学基础和栓塞原理 子宫供血主要来自子宫动脉,子宫动脉多起自髂内动脉前干,于子宫颈外侧分为升、降支,升支再分出宫底支、输卵管支和卵巢支,卵巢支与卵巢动脉形成吻合;降支与阴道动脉分支相吻合。宫旁组织供血血管支多,血管侧支吻合丰富,这是行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栓塞的解剖学基础。动脉栓塞闭塞出血动脉,使出血器官内动脉压明显下降,血流减慢,有利于血栓形成;子宫动脉栓塞后因子宫供血减少,子宫平滑肌纤维缺血缺氧导致收缩加强,达到控制出血。
3.2 动脉栓塞和栓塞剂的选择 由于子宫供血呈明显单侧性,且平时宫体中部丰富的交通吻合支大部分关闭,只有在对侧子宫动脉无法供血情况下交通支即开放,这就要求子宫动脉应双侧栓塞,栓塞其末梢血管至主干。常用栓塞剂为明胶海绵(GF)、弹簧圈等。明胶海绵颗粒柔软、摩擦系数小、容易注入,为可溶性短效栓塞剂,在栓塞2~3周后即可被血管壁吸收,血管复通,是首选的栓塞剂。本组病例选用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剂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慎用粉剂及油剂,易栓塞毛细血管,导致子宫或邻近器官缺血坏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