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进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
时间:2009-01-14 18:46:01 来源: 作者: |
|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就后退
我国介入自1979年林贵教授发表第一篇论文以来整整30年,经过了开创普及、蓬勃发展和急剧分化三个阶段。大家回忆起蓬勃发展的年代中,1990年在刘玉清院士(当时的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带领下成立了介入学组。同年卫生部发文:“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为临床科室”。卫生部的文件肯定了介入放射学与內、外科一起成为三大医学技术之一。此后有关介入放射学的课题进入了“国家863攻关项目”。介入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各单位介入开展的形势已很明朗。一些单位真正把介入放射学看成与內、外科一起成为三大医学技术之一并得到科主任大力支持的科室或已成为独立的介入科,介入工作都开展得很好,否则不进则退。
二、在“大影像”的框架内发展介入放射学
刘玉清院士一贯主张实行“大影像”。我们理解“大影像”主要包括:影像诊断学(常规放射诊断学、CT和MR诊断学)、核医学、超声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介入放射学虽有其特殊性,但并不能脱离“大影像”独立存在。理由如下:
1.介入放射学是从放射科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影像导向下开展治疗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根基、它所依靠的生产工具都在“大影像”,这是不争的事实,是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我们应识时务。因此我们还必须在“大影像”框架下谋求发展,无论在各自单位内是否独立设介入科或仍在放射科内。
2.介入放射学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在X线透视下或DSA引导下的治疗技术。还应包含所有的在医学影像学设备引导下进行的微创治疗,如冷冻、激光、射频、聚焦刀等等。
3.介入放射学的人才培养必须在“大影像”的框架内进行。一般来说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医生应有良好的影像诊断学基础,目前对内外科基础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介入从业者必须在影像诊断学科培训2~4年,加上临床轮转方可进入专业培训。也可经过介入放射学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习,然后进入介入临床专业。
4.介入放射学教学必须在“大影像”框架内进行。目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介入放射学包含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范畴之内。所以介入放射学的硕士和博士培养的重任仍由我们承担。同时医学大学教育中介入放射学的教科书和教学工作也放在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之内。
三、介入放射学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
1.目前一些地区和单位从事介入治疗的人员和科室较多且较为混乱,形成了所谓“地盘之争”,因此应该加强对介入的管理。介入虽是微创,但仍是一种有创治疗,对于影像知识、介入知识与临床知识缺乏的人上台操作必然会带给病人不利后果,同时也对介入治疗的声誉造成损害。目前介入治疗引发的医疗纠纷明显增多即是明证。应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监督与准入制的实施非常重要。
2.介入治疗的工作方式与影像诊断不同,这是客观事实。所以让高年资介入医师专一从事介入很有必要。在条件适当的单位应该成立介入科或介入病区,使从业者专心于患者的介入治疗、护理和追综随访病人。
3.目前专门从事介入工作的医师在专业职称晋升的问题上面临窘境。他们的晋升考试与影像诊断医生一起进行。考试题目一样,而考题主要集中在影像诊断学。在影像诊断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介入专业人士不可能随时跟进,同时这样的考试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所以要针对介入放射学专业从业者设计晋升考试方案,鼓历介入医师掌握好自己专业知识,而不是让他们抛开本专业去考别的考题。
4.在“大影像”的框架内已经建立了3个中华级的专业委员会。介入放射学与影像诊断学的着重点和广州性质已经发生较大差异,而且其发展势头和从业人员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超声和核医学专业,但仍然没有相应的全国专业委员会。因此从业者之中已经产生了强烈的身份认同危机。我们强烈要求成立“中华介入放射学委员会”。此举可能会被认为是所谓“闹独立”。我们认为不是“闹独立”,而是是否创新的问题。没有创新将会阻碍介入的生存和发展,最终还会削弱“大影像”的内涵,将被抽空了一个重要部分。还可能存在另一个误区,即被认为成立了专业委员会将会造成科室“分家”。实际上类似专业委员会在其它临床各科比比皆是,多数没有造成科室“分家”。我国的介入放射学因种种差异各地发展十分不均衡,而且各医院的科室建制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条例。因而因地制宜和因院制宜是科室的发展之路。
无论如何,面对21世纪是微创医学的世纪的共识,发展我国的介入放射学是硬道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