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教授在会议现场
马长生教授介绍说,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放射源位于导管床的下方,直射射线进入增强器吸收,对介入医生来说,职业辐射主要是散射的X线。“眼睛和左手是我们需要重点保护的两个部位”,马长生教授强调,“时间、距离和屏蔽物是放射防护的‘三个法宝’,在介入手术的每时每刻都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间断透视、降低帧数。透视前,将靶器官置于照射野中央,在调整患者位置和视野大小时,注意不要开透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间断透视,避免持续透视。此外,降低帧数是减少辐射剂量的有效办法。“帧数减一半,射线少一半”,电影的标准帧数是25帧/秒,虽然这符合我们的视觉习惯,但对一般的冠脉介入手术来说,12.5~15帧/秒就足够看清楚。此外,1秒电影的辐射剂量相当于透视10~15秒,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存透视影像,而不是电影。
其次,后退一步、尽量远离。辐射剂量与放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如下图)。“简单来说,后退一步减三倍”,马长生教授提醒,“在导管室内,离术者6~8米远几乎就没有什么射线了。”因此,助手、学习观摩的人要尽量远离导管床。
在实际操作中,X线源和影像接收器与患者的距离要平衡,调整到“理想位置”,减少患者的直接辐射和术者的散射辐射(如下图)。在条件允许时,可将准直器照射径缩小20%~30%,可减少照射面积,降低患者和术者的辐射剂量。
最后,戴铅眼镜,放好铅屏。正确使用屏蔽物有助于帮我们减少无谓的“牺牲”。不少国内的介入医生觉得铅帽和铅眼镜太沉,不习惯使用,事实上,铅眼镜可使晶状体受到的辐射减少80%~90%。术者左侧的防护铅屏/铅挡板,对大脑的保护作用非常重要,是否放置侧面防护,射线量可相差10倍左右。此外,在放置悬掉式铅屏(铅玻璃)时,要注意离术者越近越好、越低越好,尽量靠近自己的手,而不是靠近导管床和增强器。铅垫和铅帘也有利于减少术者下肢剂量和手部剂量,目前在国外使用较多。
现在市面上还有一些新型的防护系统,如可以站在里面操作、保护术者全身的“防护盒子”,可以保护甲状腺到腹股沟并让术者灵活移动、无负重“零重力防护系统”等,有条件的地方也值得借鉴(如下图)。
需要提醒的是,手术结束后铅衣的收纳也有讲究。应避免把铅衣直接“搭”在椅子上或穿着铅衣坐立,而要认真悬挂起来(如下图)。——这也是导管室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细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马长生最后提醒,当介入医生不要“怕麻烦”,手术时,多一个“小动作”,或许就能少一分“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