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曹厚德
自从20世纪70年代CT发明者Hounsfield与图像处理发明者Allan M Cormack联袂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起,医学影像技术开始进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历史阶段。由CT生成的横切面、断层、数字图像解决了传统影像中三维结构重迭、软组织分辨率差及信息效率低等主要缺陷,取得了划时代的革新。但是在多层CT开发成功之前,CT技术一度处于相对停滞的阶段。多层CT使CT技术进入峰回路转的新境界。多层CT的主要突破在于:①采集速度(扫描速度);②成像质量(空间分辨率与密度分辨率);③数据采集范围(扫描范围)三个方面。由于三者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所以通过技术方法的改进将其协调在最佳值,成为CT技术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迄今,8层、16层CT由于扫描速度快,扫描范围大及成像质量高,为三维成像、虚拟成像及血管成像等技术创造了条件。螺旋CT机在10年左右时间内从单层、双层发展到4层、8层、16层、32层、40层及64层……,且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据2005年的报导,128层、256层CT装置即将走出实验室。
回顾CT技术刚应用于临床时,常被警惕地认为是辐射剂量相对较高的检查手段,但近年来随着应用程度的日益广泛,这个观念被逐渐淡化。笔者认为与以下事实有关:(1)对胸部、颅脑等部位/脏器疾患,CT检查显示出其独到的优越性;(2)早年CT检查大都应用于恶性肿瘤的病人,因此对辐射剂量问题很少考虑;(3)虽然CT检查的普及程度不高,仅占所有检查的2%左右。但应该看到,上述情况近年来均有明显的改变。为此,由欧盟7个国家10个研究小组组成的科学家队伍最近正式启动了一项关于评估多层螺旋CT安全性与有效性的项目,此项目共计划投资360万美元,用于研究以下一些问题。如:是否所有的CT扫描都是必要的;被检者暴露于X线的辐射是否能尽可能的低;多层螺旋CT装置进一步的改进设计能否更加合理完美:如何进行CT扫描,才更安全(特别是儿童)等。笔者认为在我国也应呼吁业界人士重视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问题,切实做到“兴其利而避其害”。
一、CT检查的辐射防护特点
X线属于电离辐射,在与人体相对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生物效应而造成损害。与常规X线摄影相比,CT检查的X线量和质都有明显的差别。
(一)CT检查为窄束X线,而常规X线检查则为宽束X线。在同样照射条件下,宽束X线剂量大,散射线多,形成的损害也大。
(二)CT检查的射线能量高,一般都在120KV以上。相对而言CT检查的X线线质硬、穿透性强、被人体吸收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