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安徽省新华肿瘤医院
鲍家启
一、频消融演变
利用热能治疗人体肿瘤并不是最近开展的。最早的描述记载来自于古埃及的Edwin Smith 和Ebers外科记录,其中描述了他们利用灼热工具和热油灼烧来破坏肿瘤的方法。国际上应用电流产生热能消融肿瘤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在1909年Pozzi利用高频火花束治疗皮肤癌,称电灼疗法(fulturation)。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演变,电烙器械已广泛用于手术止血[1,2],目前已发展到计算机控制的射频治疗机。国内外所采用的大多为美国RF2000计算机多弹头射频治疗机,其功率为100W,射频率500MHZ,射频针为特制带鞘针,直径为3m,内装电极针10枚,治疗范围5cm,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能量输出、组织阻抗和电极强度,治疗时间5~30分左右。近二十年来,肿瘤热疗获得迅速发展,在临床上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而倍受重视,国内开展热疗几乎与国际热潮同时起步,发展迅速,至今全国已有几百家大中型医院开展热疗研究,多数是利用微波进行体表或组织间透热,深部脏器肿瘤的射频透热治疗机仅在极少数大医院开展,主要应用进口射频治疗机,在B超和CT导引下实施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二、射频消融的原理
射频消融探头分两种:单极和多极。单极直针状探头在肿瘤治疗中应用不多,原因在于针周围仅仅产生一个小范围的坏死区(直径<1.0cm)。射频(RF)电流在电极探针周围的几何分布,在针与组织接触的几毫米区域内产生一个相对均匀的辐射/传导热区域,主要由集束电极发出的中高频率的射频波(460KHZ)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震荡、撞击所产生的。局部热量可达80~100℃。在组织阻抗低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动态膨胀的球形消融区域,如果组织受热和干燥很快,在电极探针的周围将产生高阻抗的组织凝块,并阻碍热向周围组织进一步扩散。灼烧组织最终区域与射频(RF)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例,在针状电极周围产生5~10mm范围内组织凝固性坏死。近年来开发出新颖的RF针状电极探针,带有多排钩状电极,钩状电极从针的尖端向肿瘤呈伞状展开,在超声或CT的实时引导下直接刺入肿瘤内,电极的最大有效直径达2.0~5.0cm,可产生2.0~6.0cm坏死凝固区域。由于新生的肿瘤组织对热耐受能力差,局部加温至39~40℃癌细胞停止分裂41~42℃可杀死癌细胞。因此应用射频消融可达到快速地杀死局部肿瘤细胞、防止肿瘤转移的目的。
三、临床应用与CT影像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