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
时间:2009-02-02 20:20:00 来源: 作者: |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5~60岁,平均35岁。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伤10例、摔伤2例。
1.2 检查方法 受检者均行骨盆前后位与螺旋CT检查,应用GE light speed 8排螺旋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髂骨体平面至坐骨体平面。CT扫描条件:电压120KV, 电流150mA,层厚2.5~5mm,螺距为1~1.5,重建矩阵512×512,利用机器上的重建软件进行重建,根据需要任意旋转角度,选择最佳图像进行保存。
1.3 评价方法 根据X线片、三维CT成像两种影像资料分成普通X线片组及三维CT成像组,骨折类型按Letournel分类描述[1],对骨折进行分型,对骨折分型的敏感性进行比较,根据统计学处理原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经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读片确定本组15例中,X线平片组诊断确诊9例、漏诊6例,准确率60%,螺旋CT成像组15例均明确诊断,准确率100%,本组髋臼前壁骨折3例、后壁骨折3例、前柱骨折2例、后柱骨折2例、复合骨折5例。X线平片正确分型11例,准确率70.5%,错误或不能分型有4例,螺旋CT正确分型100%,χ2=4.2,P<0.0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X线平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明显优于X线平片。
3 讨论
3.1 髋臼骨折分类法 髋臼从组成上分为3部分,上2/5由髂骨构成,称髂骨体,后下2/5有坐骨构成,称坐骨体,前下1/5由耻骨构成,称耻骨体。从形态学和力学原理上分为4个壁2个柱:耻骨体为前壁,髂骨体为顶壁,坐骨体为后壁,髂、耻、坐骨体的盆壁部分为内侧壁,又称四边形面区或四边体;前柱又称髂耻柱,始于耻骨支,经髋臼前内侧面向前延伸达髂前上嵴或髂嵴。后柱又称髂坐柱,始于坐骨大切迹,经髋臼负重区和髋臼面后方向下至坐骨结节。髋臼骨折的分类法很多,但目前国际认同并采用的是Judet和Letournel分类法,将髋臼骨折分为简单骨折和复合骨折,前者为一个壁或柱的骨折,后者为>2种的基本骨折构成的复合骨折。该分类方法几乎包括了所有髋臼骨折的类型,对骨折程度的评估、治疗方式的选择、预后的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髋臼骨折常伴有股骨头的骨折和(或)脱位及坐骨神经等不同程度的损伤,故髋臼骨折的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髋部肿胀疼痛,髋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等体征。如临床处理不当,可引起髋关节不稳、创伤性髋关节炎,进而继发膝、踝关节功能障碍,故髋臼骨折及时、准确的治疗非常关键。目前治疗分为保守闭合牵引治疗法和切开手术复位,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及手术入路设计的主要依据来源于影像检查。故影像科医生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基础影像学理论,熟悉骨折区的解剖、病理、生理、治疗等相关知识[2~5]。
3.2 X线检查方法及其对髋臼骨折的诊断价值 X线平片在髋臼骨折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最常用的投照方法有3种,即前后位、闭孔斜位及髂骨斜位,不同投照方法对髋臼的不同部位显示程度不同。正位X线平片:对前后位片相关标志的了解是对髋臼骨折进行分类诊断的基础。该位置主要显示以下内容:(1)髂耻线:该线代表真骨盆入口前缘,该线中断表示前壁或前柱骨折。(2)髂坐线:该线代表四边体的后下边即后柱,如中断,提示后柱骨折。(3)泪滴线:分为泪滴内支及泪滴外支,泪滴内支代表闭孔管及四边体前下面,泪滴外支代表髋臼前壁的上面。泪滴线与髂坐线均为四面体的一部分投射形成,两者在正位片上相互重叠。该线中断代表涉及四边体骨折。(4)髋臼顶线:由泪滴外支向外上方延至髋臼外上角形成,该线中断代表骨折累计髋臼顶负重区。(5)髋臼前缘线:该线中断提示髋臼前缘或前壁骨折。(6)髋臼后缘线:该线代表后缘,如中断说明有后壁骨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