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放射诊断 > CT诊断

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CT检查质量控制的探讨

时间:2009-02-03 16:55:25  来源:  作者: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116例患有老年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其中男77例,女39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2岁,临床拟诊为脑梗塞到我科进行颅脑CT检查。

        2.检查方法 采用PICKER-2000型CT机,先轴位扫描,管电压130KV,管电流125mA,扫描时间2.0s,1.5s/层,矩阵512×512,层距、层厚10mm。然后再选择基底节区周围作中间夹层扫描,采用两次重建图像的融合技术,实际层厚为5mm,必要时个别病例采用2~3mm层厚做特殊薄层扫描。

        3.正确合理使用窗技术 先使用标准窗为WW:85,WL:30打印好一份片,再使用WW:50,WL:40打印基底节区腔梗窗图像。

        4.应用图像放大技术 对直径≤15mm疑为小腔梗的图像使用放大技术处理。一般采用电子放大或叫机械性放大图像。方法:用光标(+)移在图像中心,输入放大倍数;直接用方框放大,最后打印图像。

        结 果

        116例经常规CT扫描与常规CT图像加三种图像处理技术,诊断符合率有所区别。常规10mm层厚扫描得到图像,诊断为脑梗塞的76例,占65.5%(76/116),其中基底节区脑腔梗57例,占脑梗的75%(57/76)。诊断脑梗塞为103例,占到89.65%(103/116),其中27例均为基底节区经三大处理后发现的微小病灶,脑腔梗为84例,占脑梗的81.55%(84/103)。

        讨 论

        基底节区诊断腔隙性梗塞为临床上常见,诊断质量在于CT技术的综合应用,注重细节,才能检出病变。

        1.扫描技术与病灶显示的关系 CT扫描检查中,薄层扫描、图像融合、图像放大技术三种技术结合,对微小病灶的检测与发现非常重要,更加准确的显示微小病灶。薄层扫描发现微小病灶,以防漏诊误诊。采用图像融合技术和放大技术,提高图像质量,能充分的利用了有效的诊断信息,发现微小腔梗病灶。

        2.CT质量控制与临床诊断关系 常规10mm扫描基底节区诊断腔隙性梗塞符合率只有65%,应用三种综合技术,利用有效的诊断信息,微小的腔梗病灶也易发现,诊断符合率达到85%以上,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在行CT检查中,扫描技术参数要合理,正确选择扫描时间、千伏、毫安,熟练掌握窗宽、窗位、图像的对比度、解剖结构等。对微小病灶的探测需使用薄层扫描。文献报道,心梗、脑梗在2小时内溶栓,其疗效100%,6小时溶栓则效果减半。一旦到12小时后再治疗则无效。在工作中要详细阅读申请单,对一过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头昏、眩晕、言语不清、感觉障碍等临床症状比较隐匿,拟诊脑梗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患者往往从发病再到CT检查需一段时间,虽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100%,但争取在患者发病12小时内出CT诊断报告,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以利提高临床疗效是可能的。这对不具备MRI设备的中等医院尤为重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推出全新CT产品SOMATOM go.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
“智”动创新 共享“健康中国” 西门子医疗亮相2017 HOSPEQ
“智”动创新 共享“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新成果亮相CMEF 2017   助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多方位展示互联网时代下 “智慧”成果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小肠重复畸形2例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3. CT诊断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1例
  4. 急性单纯性憩室炎诊断:超声完胜 CT
  5. 影像学新进展:非钙化斑块的 CT 测量
  6. TAVI 手术成功需要「软硬兼施」的 CT
  7. CT导向下近距放疗对肺癌的研究
  8. CT增强扫描中的相关概念总结
  9. 腹部CT扫描规范指南(中华医学会)
  10. CT检查对于胸部哪些疾病诊断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