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布鲁菌病疫情现状及布鲁菌病骨关节炎的CT诊断
|
时间:2009-01-15 17:51:55 来源: 作者: |
|
2006年,全国共报告发病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12097例)。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和山东,10省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15%。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共报告布病病例18116例,较2006年同期(17644例)上升了2.68%。综合分析当前全国布病疫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疫情波及范围广。目前,除重庆、贵州和海南外,其他28个省(区、市)均有人间布病疫情报告,以奶牛、羊主产区疫情较重,且疫情呈现出从牧区、半牧区向农区甚至城市蔓延的趋势。二是疫情与奶牛、羊只流动情况关系较大。近几年,我国奶业迅速发展,奶牛大范围流动,部分地区奶牛布病疫情上升较快,有些无疫地区亦出现了疫情。三是新发病人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以畜牧养殖、加工人员居多。四是患者症状趋于典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布病临床表现多呈轻症经过,典型病例少见;90年代以后,布病患者大多为重症患者,病情较80年代有明显差异,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临床特点
(1)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等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羊、牛及猪等,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传播,亦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布氏杆菌病只依据临床表现,较难诊断,极易误诊。临床可根据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及伴有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睾丸炎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坐骨神经痛)等初步考虑本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热时不觉有特殊不适,而当体温下降后反觉肌肉关节痛加剧及大量出汗是本病特征。(2)该病多在牧区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布氏杆菌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2 实验室诊断
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是诊断布氏杆菌的金标准[2]。布鲁菌凝集试验试管法1∶100为阳性,1∶50为可疑。补体结合试验对诊断慢性布鲁菌病有重要意义,1∶10为阳性。
3 布鲁菌病骨关节炎的CT诊断
骨关节受损害以大关节多见,CT检查急性期表现为关节积液和周围软组织肿胀;发病2~3个月后形成骨性关节面和邻近骨质的局限性破坏,早而广泛的骨修复反应是本病的特点,表现为软骨下和破坏灶周围弥漫性骨质硬化[3]。随着病程延续,机体免疫力增强,增生硬化性改变越来越明显,部分破坏灶被增生硬化的新生骨所替代。因此有学者称骨增生硬化是慢性布病的特征[4];病变还可造成关节间隙变窄、肌腱韧带附着处骨化,甚至骨性强直。(1)布病性脊椎炎主要侵犯腰椎,可同时累及2~3个椎体。骨破坏灶多为2~5 mm直径的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周边有明显的增生硬化带。多分布在椎体边缘,少数见于椎体中部,椎小关节亦见类似改变。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增高。 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骨化,形成唇状、堤状骨赘,新生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花边椎之特征性表现。相邻椎体骨赘连结形成椎体侧—侧融合。发生在横突的骨膜炎表现为横突顶部帽状增厚。椎旁一般无软组织肿块或轻软组织肿块[5]。(2)骶髂关节多双侧受累,但亦有单发者,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小范围骨质破坏,破坏区周围有骨质硬化,可出现关节软骨下弥漫性硬化,以髂骨侧明显,伴关节间隙变窄,或髂骨侧局限性片状破坏灶,周围有硬化,关节间隙模糊、狭窄,最后可产生关节强直。(3)骨盆受累常发生在髂前上、下棘之间以致髋臼上缘,骨质呈不规则破坏,似锯齿样改变,髂前上、下棘轮廓模糊,破坏区內缘可见骨质增生硬化,相应部位软组织肿胀。(4)肩关节受累主要表现在肱骨头外侧、肩峰和肱骨大结节、喙突的肌腱、滑囊、韧带固定部位,局部骨质结构紊乱且呈表浅的小囊状骨质破坏,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面及关节间隙一般正常。(5)膝关节受累主要表现在股骨下端内、外上髁及股骨外侧髁,局部骨质呈不规则破坏,使局部凹凸不平,破坏区基底部骨质增生硬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