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放射诊断 > CT诊断

腰背痛、髋关节痛、驼背

时间:2009-11-02 13:17:40  来源:  作者: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25岁,因“持续性腰背酸痛3年”入院。患者3年前活动拉伤后有双髋关节痛,2~3个月后出现腰背痛,伴夜间痛、晨僵,无发热、腹泻、尿频、尿急、尿痛,无结膜炎。

    患者2年前于本院就诊,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血沉(ESR) 34 mm/1h,C反应蛋白(CRP)28 mg/L;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模糊,右髂骨面见虫蚀样改变,左侧狭窄(图1)。当时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S)”,予以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ASP)、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治疗,无明显缓解(期间曾更换多种NSAID,均疗效不佳)。1年前开始应用依那西普(25 mg biw),足量连续应用6周无效后停用。之后以沙利度胺、SASP、双氯芬酸维持,症状仍持续不缓解。患者渐出现驼背、双髋痛伴行走困难,长久站立及行走后疼痛加剧,身高降低,为求诊治再次入院。

    

           诊疗分析

    患者为青年男性,以腰背痛起病,CT提示骶髂关节炎Ⅱ-Ⅲ级改变,伴ESR、CRP升高,HLA-B27(+),再入院前有驼背、双髋关节受累。上述表现均指向AS诊断。但患者对相应治疗反应极差,包括各种NSAID及生物制剂均对患者无效,该现象在AS患者中少见,并且髋部疼痛出现活动后加重的表现与典型AS不符。

    入院后查体:双侧“4”字试验(+),枕墙距明显增大,胸廓畸形,胸骨柄前凸,脊柱后凸,棘突压痛。ESR、CRP正常。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骶髂关节及髋关节水肿,骶髂关节面毛糙。CT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狭窄,骶骨骨质结构疏松,骨密度减低(图2)。X线片示:颈、胸及腰椎骨密度降低、骨皮质模糊,胸椎椎体形态变方。

    X线片及CT均提示严重骨质疏松,CT见骶骨面骨皮质边界消失,骨窗中骶骨面CT显影几乎与内脏软组织混淆,在AS中极少见。AS本身可伴骨质疏松,但多为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同时存在,极少单纯表现为骨质疏松。本例有驼背,但X线片上未见骨桥形成,反而提示脊椎骨明显骨质疏松。上述检查提示,此例并非单纯炎症性关节病变,存在重度骨质疏松。

    低磷血症导致骨质疏松,筛查相关病因

    骨密度:腰椎T值 -4.9,髋部T值 -2.9。重度骨质疏松诊断成立。进一步筛查骨质疏松原因:血磷0.55 mmol/L,血清碱性磷酸酶(AKP) 435 U/L,血钙、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睾酮、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颅骨X线平片提示颅骨骨质疏松。

    相关检查提示该例患者血磷水平降低。骨盐主要成分为磷酸钙,所以血磷水平降低能显著影响骨矿化,进而导致软骨病。但正常饮食中富含磷,一般不需补充。

    低磷血症的病因有禁食,久服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或碳酸铝等磷结合剂,糖酵解及碱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某些肾小管疾病(如范可尼综合征),酗酒及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追问该患者,饮食正常,长期服用NSAID,很少应用氢氧化铝等,甲状腺功能正常,日照时间充足,故需筛查的导致低磷血症原因有范可尼综合征和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进一步检查:24小时尿钙2.728 mmol,24小时尿磷13.8 mmol,尿pH 6.5,尿蛋白(-),尿糖300 mg/dl,尿比重1.015;血pH 7.35,钾 3.6 mmol/L,钠140 mmol/L,氯103 mmol/L,标准碳酸氢根 24.8 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5.23 mmol/L, 餐后0.5小时9.22 mmol/L,餐后1小时8.3 mmol/L,餐后2小时7.82 mmol/L,餐后3小时5.11mmol/L。

    尿氨基酸分析提示尿谷氨酸、胱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水平升高。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CT(PET-CT)检查(-),除外肿瘤继发范可尼综合征。

    范可尼综合征实验室检查特征为:① 血钙、磷、钾、尿酸、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氯升高,AKP升高;② 尿呈碱性,比重低,尿蛋白、尿糖阳性,尿钙、钾、磷、尿酸增高,呈肾性全氨基酸尿。

    该例患者尿钙排出正常,无尿磷增加,餐后血糖及尿糖均轻度升高,肾糖阈下降依据不足,血、尿pH值及血电解质正常,不提示存在肾小管酸中毒,没有全氨基酸尿,故可除外范可尼综合征。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诊断成立,治疗有效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肾小管遗传缺陷性疾病,分为低血磷性和低血钙性。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较多见,又称家族性低磷血症,病因为X染色体上PHEX基因突变,为性联显性遗传。女性患者多但症状轻,多数只有血磷低下而无明显佝偻病骨骼变化,男性发病少但症状重。偶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部分散发。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肠道吸收钙、磷不良,血磷降低,一般为0.65~0.97 mmol/L,钙磷乘积小于30,骨质不易钙化。临床特点为:X线片见骨骼呈轻重不等的佝偻病变化,常见于股骨和胫骨;实验室检查以低血磷为主,血钙可正常或偏低;尿常规及肾功能正常,尿中无氨基酸。

    追问患者家族史,无其他阳性症状患者,未对其母行相关筛查。但考虑症状及相关检查,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诊断成立。此例发病晚,故其生长未受明显影响。

    予以中性磷酸盐+活性维生素D 3口服,前者应用方法为磷酸二氢钠18 g与磷酸氢二钠145 g,以水稀释至1000 ml,每次口服15~20 ml,每日5次。

    患者疼痛渐缓解,2个月后疼痛基本消失。随访2年,患者可正常行走,身高略恢复,复查:骨密度较前改善(腰椎T值 -3.4,髋部T值 -2.1),CT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无明显狭窄,骶骨面清晰(图3)。

    总结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罕见,发病率约4例/10万人。该例初期与AS极难鉴别,甚至伴ESR、CRP等炎症指标非特异性升高,MRI等也提示关节炎症,以致初期治疗针对AS。至起病后2年才出现显著影像学变化使诊断明确。

    该病例提示,对治疗效果不佳的AS患者,需行更广泛鉴别诊断,善于发现提示其他疾病的蛛丝马迹。回顾患者第1次入院AKP已达正常值的2.5倍,提示骨代谢异常。但该病发病率极低,典型表现起病后2年才出现,给诊断带来难度。

    点评

    该病例初期表现极具迷惑性,极易误诊为AS。起病2年后患者出现严重骨质疏松,临床医师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因于AS,而是进行了细致的鉴别诊断,最终发现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一罕见病,并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明显改善了预后。目前,诊断手段的增加使许多早期AS也可被及时诊断,但不可避免的,这些患者中有被误诊为AS者,因此有两点特别提醒大家注意:① 对诊断为AS但治疗效果不好者,应加强鉴别诊断;② 对于疑似AS但炎症指标不高者,应特别提高警惕,多加鉴别。仔细倾听患者描述,从典型症状中发现不寻常处,并加以深究,必有收获。(鲍春德)

                                                         文章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推出全新CT产品SOMATOM go.
掌间筑未来,西门子医疗
“智”动创新 共享“健康中国” 西门子医疗亮相2017 HOSPEQ
“智”动创新 共享“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新成果亮相CMEF 2017   助力“智慧”医疗服务建设
西门子医疗携一系列创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多方位展示互联网时代下 “智慧”成果
西门子医疗中国亮相第
最后更新
热门点击
  1. 小肠重复畸形2例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
  3. CT诊断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1例
  4. 急性单纯性憩室炎诊断:超声完胜 CT
  5. 影像学新进展:非钙化斑块的 CT 测量
  6. TAVI 手术成功需要「软硬兼施」的 CT
  7. CT导向下近距放疗对肺癌的研究
  8. CT增强扫描中的相关概念总结
  9. 腹部CT扫描规范指南(中华医学会)
  10. CT检查对于胸部哪些疾病诊断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