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主要是围产期窒息引起的脑部缺氧缺血性损害。在存活的新生儿中,严重缺氧占0.2%~1%,多见于足月窒息儿,常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其中重度HIE死亡率可高达35%,后遗神经缺陷达20%~30%。脑水肿、神经元坏死、脑血管梗死和白质软化为主要病理改变。中、重度HIE常伴颅内出血。
【临床要点】
1.有明确围产期窒息缺氧史。
2.临床上主要有意识障碍、肌张力和原始反射的改变。
3.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将HIE分为三期(轻、中、重度)。
1) 轻度:表现为过度兴奋、眼神改变,反射稍活跃,无或1~2次小抽动,肌张力正常,病程短,症状可在24小时以内消失。
2) 中度: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前囟张力稍高,病程常持续一周。 J
3)重度:表现为昏迷、反射消失、持续惊厥、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散大、前囟饱满等,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有后遗症发生。
4.临床分期与CT分度可不一致。
5.其他检查
1)B型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准确率可达95%。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回声增强,能准确诊断室管膜下、脑室和脑实质出血,对硬膜下和蛛网膜下隙出血及颅内边缘部及幕下病变的敏感性不如CT。
2) 脑电图检查:脑电活动减弱及节律失调。
【影像表现】
CT:
CT表现主要有脑实质低密度、基底节及丘脑区对称性密度增高和颅内出血等。通常生后3天内以脑水肿为主,或有颅内出血。如2周后仍有低密度灶存在,则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1.低密度 根据脑白质低密度的分布范围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CT值在18HU以下。
1) 轻度:脑实质有小片状低密度区,好发于额叶或顶叶,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布。分布范围在两个脑叶以下,边缘不规则。
2) 中度:脑实质散在低密度影分布超过两个脑叶,灰白质界限模糊。
2.基底节及丘脑区密度增高 密度增高为相对性,提示存在基底节及丘脑区损伤,可能为重度HIE少见征象, 多伴有广泛性脑水肿或颅内出血。
3.颅内出血 是中、重度HIE的常见并发症。
1) 脑室出血和室管膜下出血:多见于早产儿。主要与早产儿存在的胚胎生发层基质有关。前者表现为脑室腔内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大量出血可形成脑室铸形。后者表现为侧脑室前角旁点片状高密度灶。
2) 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低。CT表现为斑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影。
3)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最为常见。直窦和纵裂后部为最好发部位,呈条状、线状高密度,“空△征”或Y、M形高密度为SAH特征性表现。“空△征”为直窦和窦汇出血与静脉窦对比下形成所致;直窦和窦汇出血呈Y 形,天幕缘出血形成M形,CT值大于40HU。
4) 硬膜下出血:多见于足月产伤儿。常发生于天幕周围、中线后部和大脑表面,表现为幕上或后颅窝颅骨下方高密度影,呈新月形或半弧形。
4.脑梗死 可分为脑室周、皮层下和半球的局限性或大片状低密度梗死。
5. “反转征” 可分急性和慢性二种,是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少见CT征象。表现为弥漫性脑白质和灰质的密度减低、伴有灰白质界限不清或消失,或灰白质密度反转,而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密度相对增高称为CT“反转征”。“反转征”一旦出现,高度提示脑组织有不可逆性脑损伤存在。预后大多不良,即使存活也将发生脑瘫或智力障碍后遗症。
6. 并发症 中、重度HIE合并颅内出血者常有并发症存在,预后较差,如脑室扩张、脑室积水、脑皮质软化、脑穿通畸形和脑萎缩等,并出现相应的CT表现。
MRI:
(1)MRI对本病诊断更为有效和直接。对脑水肿能作出定量评价,表现脑白质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对皮质层状坏死和白质变性及基底节区损伤等显示率较高,在T1WI上均表现为点、条状高信号。
(2)磁共振波谱(1H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通过代谢产物的测定对本病引起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功能、细胞内酸中毒和神经元的缺失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缺氧早期,乳酸和肌酸的比值增高具有特征性。乳酸含量增高可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直接影响到预后。
文章来自:影像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