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通常是指直径不超过3cm的肺内类圆形病灶,不超过2cm则称为小结节,其中不超过1cm可称为微结节(附表)。小结节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直是放射学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小结节的细节(details)显示是其中的关键。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毫无特征可言的肺结节,再高明的医生也难下结论,而对一个特征详尽的肺结节,即使一个初验者也有同样准确的答案。随着螺旋CT的出现,小结节的细节显示和准确诊断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如何最有效地显示结节特征(characterization)是提出准确诊断的前提。
此病例肺结节表现“小泡征”、“胸膜凹陷征”,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
附表:肺结节定义及建议扫描方式
病变 |
肿块 |
结节 |
小结节 |
微结节 |
粟粒 |
病变定义 结节直径(D) |
D>3cm |
D≤3cm |
D≤2cm |
D≤1cm |
D≤2mm(病理上) |
建议扫描方式 |
常规扫描 |
常规或薄层或靶扫描 |
常规或薄层或靶扫描 |
薄层或靶扫描 |
靶扫描 |
STS-MIP 肺结节检查的CT检查方法众多,包括:簿层扫描、HRCT扫描、螺旋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双能CT扫描、双气相同层面对比扫描以及各种后处理技术等,我们特别推荐靶螺旋扫描――一种窄准直与小FOV相结合的扫描技术。技术参数:小FOV(包括纵隔和一侧肺,20-25cm),扫描层厚约为结节直径的1/3~1/2,根据结节大小而定,取2~5mm,p=1~2,重叠40%~100%重建。若FOV小于20cm,则噪声等的增加将使分辨力不能进一步提高,甚至会降低;若FOV太大,则分辨力下降,将失去靶的意义。
靶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详细的密度分析,在靶扫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完成上述各种扫描,尤其建立时间-密度曲线,同时还可以结合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CTBA和CTPA的研究。缺点是覆盖范围较小,常需与常规扫描同时使用。
靶扫描与“靶重建”不同,后者在常规螺旋CT数据的基础上缩小FOV、并重叠重建,虽然图像较常规要好,但较常规螺旋CT并不增加信息,其优点是不需再扫描,对较大而典型的结节应用较好;对小结节或疑难结节仍以靶扫描为佳。
视窗的调节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小环节,临床实际使用中五花八门。由于不同的机型和照相机工作状态不同,视窗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可疑的肺内小病灶,不适当的视窗会导致误漏诊或延诊。
总结我们多年的使用经验,有这样一个原则:病灶的多成分性决定了单一视窗常不能满足需要,要以待显示病灶的密度为轴心进行调整,作多视窗显示。具体做法为:
①常规肺窗要求既有层次,又有对比,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窗宽,我们通常用1000~1200HU,另一方面将窗中心调至-450~-500HU,可兼顾到大多数病变的显示;
②浅淡的病变如磨玻璃影、粟粒结节,密度低于结节,用常规视窗有时不太清楚,需将窗宽及窗中心均作下调;
③显示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时,窗宽应稍宽,太窄的窗宽因图像太白而可能掩盖低密度的空泡及支气管;
④结节密度测定时,用纵隔窗,窗宽设为350HU左右,窗中心设定以结节平均密度为佳,常为45~60HU;
⑤其它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对于一个周围性肺结节,特征显示包括三方面:形态学特征、结节-肺界面和邻近改变;血管改变贯穿以上三方面。
一、形态学特征――直接而根本的征像,显示原则是“多层面、多方位”
1.形态(morphology)
①圆形肿块征,表现为病灶趋圆形(类圆形),体现了其生长方式为细胞的堆积,以与三角形、长条形及片状病灶区分。技术上以后处理3D-SSD为佳,能立体、直接而有效地作出评价,MPR也有很好的价值,而常规横断面评价时要有一定的经验,在脑中“重组”病灶立体形象。
②分叶征(lobulation),是指肿块的轮廓并非纯粹的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常呈凹凸不平的多个弧形,形似多个结节融合而成,通常可分为深分叶和浅分叶,以分叶部分的弧度为标准:弦距与距长之比>2/5为深分叶。病理基础一是与肿瘤边缘各部位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不同有关。二是肺的结缔组织间隔,进入肿瘤的血管、支气管分支、从肿瘤内向外生长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可引起肿瘤生长受限,产生凹陷,从而形成分叶的形态。深分叶征在肺癌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技术上以靶扫描为佳,重叠重建常有必要,结合横断面和非横断二维图像可以有效区分,3D重建则可提供直观但并不很精确的图像。
|